English

我们的教育能否培养创新精神

2000-02-23 来源:光明日报 郭扶庚 我有话说

谈到当前推行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许多家长感到十分困惑:以前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和老师、家长平等地交流思想、谈论问题,童真率直,天性尽现,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却越来越臣服于老师、课本,从前那么多的问题也消失得无影无踪,乐于接受现成的、无须思考的答案,甚至于对动画片里的东西也百分之百地信任,变得服服帖帖,成了典型的传统“好孩子”。

当然,孩子由原来喜欢置疑到“没有问题”、学习习惯发生改变,还并不能说就是创新精神的泯灭,但谁敢肯定过重的课业负担、沉闷的教育方式不是在一天天、一点点地扼杀孩子的天性?那些深深地浸润在课堂上、书本中、家庭里无形的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都是我们培养创新精神的大敌。

这里仅让我们考察一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如何迫使孩子“就范”的。“接下茬”可能是许多孩子的习惯,如果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分析,“接下茬”往往是思维活跃、反应迅速的表现,如果老师善于利用可能促进课堂教学、促进学生智力水平的提高。但是,在我们许多老师那里,“接下茬”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毛病”而被干涉、制止,因为这不仅干扰了老师既定的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事实上更为严重的是打乱了他的传统思维模式和教学模式。英国人、美国人上课的时候,老师和学生总是同处一个平等交流的氛围之中,学生可以随时打断老师提问,甚至于可以立刻进行课堂讨论,老师认为知识性的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图书馆获取,宝贵的课堂时间应该用来激发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迷信老师和书本的良好习惯。因为老师也是这样学过来的,也就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容易和学生打成一片,容易平等交流,不怕被学生问倒,甚至不怕自己出丑。而我们的老师,头顶上有一层神圣的光环,双肩担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所以必须人人学富五车,无所不知,学生对老师的学识也好,人格也好,理应顶礼膜拜,不得随意怀疑。所以,我们的课堂往往就会变成老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的“满堂灌”,即使有学生回答问题,不是齐声喊对,就是个别成绩好、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包办;即使有课堂讨论,也是早就安排好的、老师认为学生不容易懂的地方才停下来“讨论”一番。由于课堂教学很难给接下茬的学生发展的空间,由于老师和教学内容都是十分严格遵照大纲承袭过来的,我们的教育有时就会变得不近人情,传统教育思想总能在适当的时候顽强地冒出来作怪。一道数学题,明明有好几种解法,而有相当多的老师就是不能容忍学生别出心裁,也不敢允许学生做稍稍出格的探讨,因为高考很少允许你“出格”。至于语文中的词语解释、问题理解、作文评判标准,则更刻板得令人窒息。

孩子学习紧张,课业负担重,老师、家长也疲于奔命,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暂且不说采取什么方法,整天忙得比大人都紧张的孩子有这个时间吗?但奇怪的是,无论时间多么紧张,许多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则大都不吝时间、甚至不计精力,使家长和老师百思不得其解,特别是对孩子沉迷于游戏颇有微词、百般禁止。然而,计算机仿佛就是为当代孤独的孩子们设计的,其中丰富的内容可以让孩子经历现实中难以企及的生活阅历,可以让孩子爱得发狂、恨得要死,可以激励孩子探索未知世界,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勇夺胜利的追求精神,可以训练他们多种思维方式,鼓励他们勇于竞争、勇于出奇制胜、勇于创新,教育他们要有合作精神。这些丰富的内容和逼真的体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找得着吗?在我们的课堂上、教材里、老师身上有任何体现吗?正因为现有生活和教育体制中的缺失太多,当孩子们发现了电脑这一未来学习、工作的最佳伴侣的时候,发现新大陆般的心情是不难理解的。如果我们不能从中得到启发,彻底改革现行教材、教育方法,特别是根据现在学生求知欲强、探索精神强的特点全面思考、设计教育体制,孩子们“沉迷”电脑的情况可能还要严重。西方的教育家们崇尚“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的信条。也许,孩子的创新天性、探索天性是任何传统都难以真正束缚的。由此,我们也似乎看到了中国孩子的希望、中国教育的希望!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与社会变革对人才的要求相适应的。如果说,计划经济体制下考试成绩好就能算作好学生的话,现在这一观念必须彻底革除。要发展市场经济,就要根据市场的不同需要“订制”各种人才,以前那种大批量“生产”同一类型“产品”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都特别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考试成绩“仅作参考”的越来越多。这里传递的信息已经十分明确,传统的知识型的、百科全书式的“人才”正在成为过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正成为全社会追求的目标,也将成为我们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扭转几十年甚至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一些教育传统,殊非易事。打破过去那种封闭式的、知识传授型的教育模式,相对来说是容易的,要建立全新的素质教育模式则要付出更多,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方面更是如此。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工作千头万绪,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教育本身的创新,其中教育工作者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关键。教育部部长陈至立强调,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教师了解当今高新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才能站在高科技革命的高度,鼓励学生勇敢探索;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优良道德品质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

由于传统影响和教师素质不高,当前在创新精神培养上存在许多简单化、庸俗化和神秘化的现象,形式主义依然比较浓厚。有的学校迫于形势让学生在校内搞什么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以为有了这样一些活动,学生拿出一两样小玩艺就是培养了创新意识;还有的老师认为创新就是奥林匹克学科竞赛拿金牌,是个别智力超群的学生的专利,对于大多数学生则是一件高不可攀的事情;更有相当多的学校领导虽然也清楚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迫于现实的升学压力不敢冒然尝试,只好走走看看,简单搞一些课外活动应付了事。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从中央领导到各级教育部门都在大张旗鼓宣传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乃至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评价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改变,这是造成素质教育难以推行、学生的创新精神难以培养的重要原因。受此影响,便有相当多的学校领导和老师无所适从。加之目前我们的教材、课程体系都很难一下子跟上,即使某些学校、个别老师非常有远见,也只能是孤军奋战、边摸索边前进,其效果如何实难保证。

但是,无论条件是否成熟,不管目前还有什么困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教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江泽民同志又强调:“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只有认准目标,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创新教育才能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素质教育才能得以顺利推行,全新的教育才能被创造出来。也只有如此,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科教兴国”的伟大战略才能得到真正贯彻实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